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龙头企业增产高端产能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 曹奇 刘欢 过去,大多数生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电池的核心材料)的企业因产能扩张和价格下跌而遭受重大亏损。这种情况现在已得到根本改善。近期,多家领先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厂商纷纷聚焦高端产能,启动新一轮扩产。江西升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升华”)、湖南雨能新能源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雨能”)、深圳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方纳米”)、山东丰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源股份”)等主要企业均密集披露了相关信息。继承人的生产扩张计划。这意味着,在“反内卷”的口号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业进入了以技术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大型制造商正在紧锣密鼓地扩大生产。今年以来,磷酸铁锂电池市场需求大幅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机量为402.6GWh,较上年增长62.7%。为了应对强劲的需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主要电池制造商近期开始向材料供应商发出“封锁单”,以保证供应、稳定质量。数据显示,目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整体开工率已恢复至76.6%,较7月初大幅提升约1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工厂库存继续下降,比二季度高点减少了6600吨。据国金证券测算,高端、高压、高密度产品整体供需结构偏紧,2026年磷酸铁锂行业开工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这也成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厂商扩产的直接动力。富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临精工)10月29日发布公告,子公司江西盛华拟在德阳-阿坝经济生态​​产业园投资建设年产35万吨高密度磷酸铁锂项目,总投资40亿元。该项目分两期进行,第一期预计在12个月内竣工并投入运营。施工后此项目建成后,富林精工的磷酸铁锂总产能将增至65万吨。 8月,江苏龙攀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拟增资不超过20亿元,用于山东省菏泽市、湖北省襄阳市共计19.5万吨高性能磷酸盐正极材料项目。此外,公司印尼9万吨磷酸铁锂项目二期已开工建设,预计年底竣工。此外,湖南豫能、丰源股份等多家企业也宣布了扩产计划。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俊豪表示:“高性能磷酸盐正极材料,作为磷酸铁锂材料的改进产品,其更高的能量密度将提高在电动电池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并有望成为磷酸铁锂材料的新产品。”n 满足电动电池客户对能量密度等指标日益增长的需求。”行业正在走向“价值战”。行业普遍将压实密度2.6g/cm3以上的磷酸铁锂材料定义为高压、高密度磷酸铁锂材料。高密度磷酸铁锂技术要求更高,目前只有少数大公司可以批量出货。江西盛华在磷酸铁锂草酸亚铁技术路线上处于领先地位。国内生产的磷酸铁锂材料,整体产品压缩密度约为2.6g/cm3,兼容宁德时代神星电池系列,目前公司拥有30万吨压缩型高密度磷酸铁锂产能。未来的提升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制造工艺上的勤奋和努力并不断增加压实密度以增加电池的体积容量。随着压实密度从2.4g/cm3提高到2.6g/cm3,电池的能量密度也实现了有效增长,带动了产品价值的提升。”百川英德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能够生产磷三代、四代铁锂电池的先进产能不足,不少顺势而建的工厂短期内无法开发出先进产能,无法得到提升。这也意味着铁锂电池的结构性产能将受到影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业不足,同时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品不断完善,第三代乃至第四代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大幅增长,推动二次研磨的广泛应用。和二次煅烧过程。凭借优越的产品性能和优质的客户资源,部分龙头企业产能利用率超过90%。另一方面,大部分磷酸铁锂材料企业仍因产品升级步伐缓慢而导致产能利用率较低。 《证券日报》记者发现,为了应对快速增长的需求,各大企业都在快速反应,扩大生产。湖南豫能在近日举行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上表示:“今年三季度,受益于下游需求的持续增长,我们的高压产品季度销量再创新高,下游市场差异化产品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我们的CN-5系列、YN-9系列等产品供应持续增加。同时,受益于储能领域需求的增长,我们的高压产品占比产品也有所增加。德方纳米表示,公司正一步步前进,聚焦重大研发项目和研发方向,着力推进研发迭代和新产品的量产导入。公司第四代高密度磷酸铁锂产品不断获得客户认可,出货量占比持续提升,约占当前产品结构的20-30%。同时,公司已成功研发出高性能第五代磷酸铁锂产品。核心性能指标优异,同时适用于动力和储能领域的材料,目前正处于量产中试阶段,产品结构日趋精简和完善,各大厂商纷纷加速海外扩张,抢占市场份额。 10月30日,湖南宇能对外宣布,它将在西班牙和马来西亚开设海外生产基地。西班牙年产5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正在环评审批中,马来西亚年产9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正在前期筹备中。展会未来 在“反内卷”政策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已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正逐步回归健康竞争、有序发展的阶段。这将使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逐步形成供需动态平衡、技术创新持续逻辑和产品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