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复星医药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共同完成了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本质的深入对话与反思,也明确勾勒出上海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探索路径。记者|陈颖 在生物医药创新浪潮中,“源头创新”已经远远超出了口号的层面,成为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5年11月8日,第三届浦江生物药源创新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行业盛会由复星医药主办,主题为“源头创新,医药智能的未来”。生物医学领域、配方师领域的学术界和专家代表政治、科学家和企业家们在生物医学创新、全球合作、国际合作和跨国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对话。 2023年,要“振兴创新源头”,2024年要加快推进全链条创新,聚焦“产学研”活动、“打造自主全球商业化能力”,打造开放协作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圈,为第三届论坛做准备2025年,复星医药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前瞻性设计,共同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本质进行了对话和深入思考,也明确勾勒出上海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路径。里亚尔集群。从“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拒绝成为“管道工人”,消除整个创新链条的瓶颈。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关系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国家安全的新兴战略性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创新源动力的有力支撑。在第三届浦江生物药源创新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肿瘤研究中心主任丁健在《中国创新药物的现状与挑战》报告中指出,中国创新药物产业正处于转型创新的重要阶段。虽然我们已经从“跟随”走向“并行”甚至“领先”,但我们面临着很多挑战,包括需要我国独特的理论和靶点发现能力不断提高,新药研发同质化严重,因依赖国外核心技术和设备而面临持续“卡壳”的风险。 “克服这些发展障碍,需要整合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构建差异化发展路径,大力推进国家替代技术体系建设。”丁建强调。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高级会长、首席专家宋瑞林在《中国医药创新的全球路线与双向融合》报告中系统阐述了行业发展方向。他指出,中国医药创新要坚持“双向融合”,即对内完善支付体系和定价机制,对外打造独立的全球产业链。作为行业领军人物,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上海市工商联生物医药商会会长、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在题为“始于上海,从本土到全球: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源头创新征程”的大会上发表讲话。此次演讲提供了对该行业未来的洞察。 “中国医药创新经历了从‘中国新’到‘世界新’的历史性跨越。”陈启宇表示,中国的创新药物研发能力得到国际认可,在许多新兴治疗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面对全球竞争,本土创新药企必须放弃同质化参与,强化现有研发优势,注重差异化创新,同时克服最初的靶点发现瓶颈。回顾发展史通过浦江生物医药创新论坛,我们将看到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理念的不断发展。这是深化的缩影。 2023年首届论坛以“强化源头创新第一公里”为主题,直击行业问题。中国更多关注药品审批、医保、住院等“最后一公里”问题,但研发部门的真实能力并未得到充分认识。 “实现我国生物医药创新的‘强国梦’,需要建立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的有效衔接,将研究成果更广泛地融入产业创新路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激活源头创新第一公里’。”在首届论坛闭幕致辞中,陈启宇强调,生物医药行业需要更多对科研的信任、对监管的信任、对行业的信任。秒2024年第一届论坛将重点转向“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复星医药在当地与上海光慈转化医学研究发展基金会、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瑞金医院、中科院药物研究所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展现了各方在生物医药源头创新领域的紧密合作。到2025年第三届论坛,行业思维将进一步提升。 “今天的创新管道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一英里’需要克服,那就是‘连接全球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在面试中成为新的瓶颈。 “前面几位嘉宾谈到要打造独立的全球产业链来巩固医药创新,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现在我们将在构建超越BD(外部l)的全球商业化能力方面迈进。《从临床需求入手:复星医药差异化创新源的实践路径》 创新的追求从10多年前就开始了。2009年,复星医药开启创新转型。2014年起,我们启动了与外资合作、与全球领先科研机构合作的创新源“独特积累”。2016年,通过引入Pontifax对外合作基金,与美国Kite Pharma成立合资公司,将CAR-T技术引入中国,并迅速做出改变。2021年,中国第一个CAR-T细胞治疗产品Ykaida(Aquilenza注射液)成功上市,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目前,复星凯瑞已成功注册超过110家城镇福利保险。产品和80个商业保险产品,并此前通过了商业保险创新药物目录审查。 “创新必须从临床需求出发,聚焦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陈启宇在接受采访时进一步阐释了复星医药的创新逻辑,她表示:“中国的临床需求是独特的。一些在中国高发的疾病在美国却很少见。如果我们简单地遵循这一点,我们永远找不到针对这些疾病的好的解决方案。”这种关注临床需求的创新理念贯穿于复星医药的整个研发过程。复宏汉霖的PD-1药物汉塞利单抗(slulimab)就是差异化创新的一个例子。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抗PD-1单克隆抗体,它也在胃癌治疗领域取得全球进展,有望迎来癌症治疗的无化疗时代。目前,德鲁g已在全球约40个国家和地区上市,惠及超过11万名患者,用中国创新为全球患者带来希望。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复星医药始终关注药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努力实现“低成本、即刻”的创新价值。”让更多的患者受益。”陈启宇说。在细胞治疗领域,Ykaida的上市为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多年来,复星医药不断优化CAR-T技术,降低治疗成本,提高产品可承受性,实现创新成果,真正造福更多患者。关于创新药的长期特征医药行业,陈启宇分享了复星医药的应对策略。 “可持续的创新必须基于公司的财务能力来进行短、中、长期的规划,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建立一条坚实的管道。你可以战略性地买卖,但你仍然要专注于管理公司本身。一条在现金流、利润等方面平衡风险的线路。”他强调,未来的药物研发必须“从以药物为中心转向以疾病为中心”,实现真正的一流(first-in-class创新药)。这不仅是冲出竞争红海的关键,也是中国创新药企走向全球的重要基础。全球设计:打造世界级商业化能力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三大产业之一,是新技术革命和国际合作的焦点。上海市科委主任罗大进在第三次大会上致辞时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上海始终以科技创新为指导方针,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四五”以来,上海创新成果加速提升。 2021年至2025年9月,共有30个国产创新一类药物在上海获批上市。国内创新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已达45个,生物医药产业总规模预计从2021年的7617.14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9847.2亿元,2025年突破万亿元。创新生态不断优化,研究床位和研究医院的体系设计已逐步完善终于得到改善。这些都展现了上海在医药和器械创新竞赛中引领全国的能力。上海作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一座山,在创新源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包括一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国内领先的临床资源、国际化的人才储备、相对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但陈启宇指出,上海要真正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在全球商业化能力、AI药物研发数据治理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拓展全球市场已成为中国创新药企面对全球竞争的必然选择。 “要进入创新药物领域,我们必须面向全球市场。”陈启宇告诉记者,复星医药正在加快全球营销网络建设。一杯茶非洲地区已创建近 1,000 名员工。在美国市场,我们内部的仿制药团队日趋成熟。创新药物方面,美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沙利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的桥接试验已完成所有受试者入组,商业化团队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在中东和东南亚地区,我们持续加强海外产品渠道和体系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把这个网络扩展到南美、日本和韩国,打造全球药品分销体系。”在人工智能驱动的医药创新浪潮中,复星医药已经制定了规划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陈启宇介绍,公司打造了PharmAID智能决策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帮助确定分子和药物的研发价值,提高研发投入的准确性。 “未来,我们希望与政府、企业、跨境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助力上海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让更多来自中国的原始创新造福全球患者。” “十五五”开局之年,上海将重点抓好政策协调、数据治理和全球管理。中国持续努力构建源头创新能力与全球市场布局能力相结合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系统。这不仅是上海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也是我国从“医疗强国”迈向“医疗强国”的必由之路。复星医药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从“活水源头”打通全链条“进入全球市场”,打造自主的全球营销能力,推动创新成果与临床需求、市场价值精准对接,我国医药创新能否真正实现从“中国新”到“世界新”的跨越,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竞争中占据中心地位。以上海为起点,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征程正稳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编者:徐子立)
中国经济网指出:股市信息由合作媒体和机构提供。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采取相应行动,风险自担。